9月10日,在公司的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由著名的余世维博士主讲的以“领导有方”为主旨的培训。我以前从未听过余博士的讲课,通过现场落座率粗略估计本次培训应有来自省内各地的人员600人以上,现场的会务组织也有模有样,由此使我对本次培训充满了期待!以下是经过本次培训我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收获:
一、企业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文化和领导力。
这里我的理解是: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每一个企业想要不断的可持续发展,使得自身在本行业激烈的竞争中不但不被挤压市场份额还能不断“开疆扩土”并突出其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优势,应非常重视“创新”!应在企业管理、经营模式、开拓业务形式、给客户提供的服务等等方面有所“创新”,要让你的客户看得见你的“亮点”,要给他选择你而不选择其他相同企业的理由;另一方面是“领导力”,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领导”,应看其拥有的领导力。通过上级指派而担任了领导职务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领导力”,在其领导下所开展的工作可能就不会出彩!(当然,有些工作只需要完成,并不一定要出彩,但没有“领导力”往往会令工作事倍功半,影响工作效率,浪费企业资源。)而有“领导力”却不是领导的人,在平常工作中他能通过自身不经意散发出来的“领导”魅力,影响身边的同事,从而带动大家往正向发展,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领导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其具备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加上身处的环境因素及那些具有“领导力”的人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通俗的讲即“土壤”和“种子”都好是保证“庄稼”能健康成长的前提。
对以上内容进行小结,我的感受是:企业不需要经上级指派却不具备“领导力”的领导,需要的是能带领员工共同参与具备着真正“领导力”的领导。
二、有人才就是赢家!
这里余博士通过引用著名的管理学家安德鲁·卡内基的一句名言“带走我的员工,把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会有更好的工厂!”引入主题并阐述了“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作为领导,每天要拿出1小时或者每周拿出半天的时间与员工沟通他的问题,如果员工和你同心了,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
同一件事情,当领导(老板)的要与员工想的不一样,也就是想问题的角度要不一样。这里,就以公司招人为例:公司项目人员紧张时,职能部门往往想的是抓紧通过各种渠道把人招进来,对人员素质、素养、工作实践经验等等欠缺“过滤”、面试把关不严,这些都会造成人员良莠不齐,使人员进出频率过快、流动过大,使公司变相成了别人的培训场,以致公司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品德不好的人进来不但会带坏一批人,甚至可能带走一批人。所以,作为领导,在职能部门在想如何招人的时候,他想的是如何先把不好的人先退掉,再做招人的事情;在营销部门想着如何到处“开疆扩土”的扩大“地盘”时候,领导在想是应该关闭哪些发展后劲不足、老是亏损的网点或分支机构……,这些反向思维会帮助我们从事件的不同角度去审视问题。
三、再来说说有关“细节”的问题。
细节量化的内容很多,这里就说说我最为认同的两点。
第一点:
著名的“UPS”国际快递有一句话,我个人非常赞同————“我们照顾好员工,他们就会照顾好客户,也会照顾好我们的利润!”
为什么我非常赞同?因为我们公司几百号员工中,绝大部分人都是直接面对着我们的客户,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让我们的客户感受到我们公司的文化、公司的信誉、公司的素质、所提供服务的水准,是第一印象!他们在客户面前的行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可能是小事,尤其是带有情绪或者问题在工作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可客户并不管这么多,他可能就会认为这就是你们公司的素质!如果是这样的印象存在客户的脑子里,它不但影响了这次合作,也会给今后相互之间合作的可能性打上折扣。所以企业应该注重“照顾”好自己的员工,这其实跟“以人为本”、“注重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对员工如何“照顾”呢?我想,企业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多关心员工:
⑴看看他们对公司有什么诉求?如果是合理的、应该的,那么就抓紧办。如果是理解上有差距的,要做好解释、引导、开解工作。
⑵看看还能为员工再做些什么?如果有些事情在员工还没有提出的时候,企业已经提前想到并且已经着手做了,这样的关怀比什么都暖人心,更能让人感觉到企业的“真心实意”。如果一个企业一向都是这样在做的,我们的员工一定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他们一定会以时刻为自己的“家”争取利益作为一种报答!
⑶人在企业中工作,其待遇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公司应该对“升职加薪”通道的制度、规定清晰明确并严格执行,不可朝令夕改,也要口径一致(即企业内部部门人员对外回答的口径一定要一致。不要一个说你可以拿到3000元,另一人却说你最多只能拿到2500元,这样会置企业于“失信”的境地。如果内部没有统一,索性大家都先别说)。而且要让每一个岗位的员工了解自己目前在公司的薪资体系中身处何位?自己可以通过哪些努力来达到企业设定的上一档条件?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是哪里?要到达自己心目中的最高追求还缺什么?……等等这些信息,并且公司对他们要给予帮助和引领,进而提升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另外,企业在 “福利”的问题上也可视效益情况适时加以调整。有人提出有些福利十年如一日,如果适时做一些微调,也许公司化出去的钱增加得并不多,可是给人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大家会感觉到公司在逐渐“进步”,就会有“盼头”!
⑷继续做好内功,把现有的、可行的制度和规定执行好,为基层员工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点:有关“流程”问题。
我赞同“流程是为客户设计的,并不是为自己设计的”这样的观点。“流程”当然是我们各项工作中需要执行和遵守的,上述观点是理解的角度问题。我们执行所设计的“流程”,其结果是为了让你的客户看见你这个企业在服务上的水准,是要让你的客户感受到你的井井有条,太繁琐的流程有时候会让客户感到摸不着头脑。所以,在设计“流程”时一定要设计最简便的,是有必要存在的。“流程”多了并不一定是好事,它也可能会成为“桎梏”,使你没必要的“束手束脚”,进而造成人员精力的浪费,使工作效率下降。
(这里,建议公司在制度建设时,对某些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再予斟酌。)
四、知识要平衡的汲取。
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同。其实不仅仅是“领导”,任何人都应该吸收多元化的知识,而“领导”更应该懂一些经济、金融、财务知识。
另外,余博士还着重指出学习艺术的必要性,艺术开发右脑,而右脑主导“创意”,“创意”即是财富!已故的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因无限的“创意”获取了巨大的财富,是用“创意”制造财富的典范!这个观点使我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所触动。
关于“创意”,建议我们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多给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企业发展的“创意”,无论最终是否被采纳,提得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可行,“集思广益”这样的做法一定是值得推崇的,对公司的发展也必定是有益的。毕竟,当大家都没有了“想法”的时候,就是一个企业最可怕的时候!
五、组成人格魅力的要素:自信+负责、道德+操守、牺牲+奉献。
这些要素我认为不仅仅是“人格魅力”,而应该是身为“领导”岗位的人本来就应该具备或者说是做到的。
自信+负责:不要说“这事我没有办法”、“这事我很难管”;
道德+操守:不要摄取不当的利益,不要占用公司的资源;
牺牲+奉献:有赏或功劳要站在后面,有困难或责任要在前面。
这些内容很容易理解,无需多做解释,关键看是不是做得到!我想任何一位“领导”都可按此对照,看看是否是一位称职的“领导”。
六、管理者的三力:思考力、决策力、执行力。
1、思考要以客户为主轴。
凡事从客户出发:作为“领导”在时间上要把重要的、紧急的事情先做,也就是要把有限的精力先花在必须解决的问题上;
企业要让客户满意,“满意”的衡量标准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投诉。如果有投诉,企业处理的原则应该是如实处理、派去处理投诉的人员位阶尽量高(表示对事件的重视)。
企业都希望你的客户忠诚,“忠诚”的表现就是“经常回头”,也就是常说的“回头客”。这里,我想我们企业可以回头看看,目前我们丢了多少客户(市场)?为什么丢掉?再要回这些老客户有什么办法?……等等。(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维护老客户的成本是争取新客户的1/4 !)
2、对于某一事件的决策,如果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再省钱也没有用。同时,在做决策时最不应该犯的错误是高估了希望却低估了困难。
3、人在执行力上,还有能力和意愿的问题。如果有能力却不去做就是态度的问题;想做却做不了是能力的问题。公司需要的是既有意愿又有能力的人。
没有能力有意愿的人,企业可以培养,可以教;而本身就没有意愿,对工作没有热情、没有上进心的人是很难改变的,也不值得企业化精力去培养!
七、最后,就是“预见力”。
这里,余博士讲述了作为“领导”应有一定的预见力。结合公司情况,我们也事事需要“预见力”。
营销部门可以想想未来5年、10年我们还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也是公司的利润增长点)?为了提供这些服务,公司还应增加那方面的努力?
具体到办事人员,也时时需要“预见力”。比如:这件事我这样办理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我那样办又会怎样?通过事先的预见,我们就会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办理这件事,在结果一样的情况下,就因为事先的一番“预见”,为公司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就是这次培训带给我比较深刻的几点感悟,供大家分享。
“领导有方”!刚拿到门票时乍看这个主题,感觉和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但是听完整个培训后就有了另一番感悟,培训所讲的内容不仅仅适用于那些“领导”,其中的道理对于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为“有方”的“方”是指做事的方式、方法,做同一件事情有很多方法,我们应该寻求最合适的方法。“领导”是如何管理,对人对事的管理,是一门学不完的艺术,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培训每人一千多元的门票费用实在有点小贵,但参加完培训后我的感觉是——值!
(吴旭升/文)